腈綸色紡紗打樣操作
打樣操作同樣要求標準化、規范化。打樣通常可分 2 種:一種是打小樣,另一種是打生產樣。
打小樣,常常只用 100 g 原料,要求精耕細作,否則,出來的顏色不會有代表性,只會給調色員們會帶來誤導,浪費調色時間,甚至影響顏色質量。打小樣就是將不同色棉,按一定比例稱準配成一定重量,扯松后逐層鋪開、混勻后,按一定的工藝流程上車紡成所要求的細紗,有必要的再在圓機上織出長約 30 cm 的汗布,與標樣對照,一般要反復調整多次才能達到與標樣色光對照 4 級以上。
打小樣分 2 個方面,一是打本公司色號,二是打客戶來樣。也就說,要求小樣操作人員,每一步都按規范操作,包括稱料、撕料、混料、喂料、清理、紡紗、織布(襪)等等。
生產樣是生產前的大樣,相當于作原坯紗時的試紡樣,或叫先鋒樣。其出來的顏色較具代表性(投料數量越多,越具代表性)。而且生產過程是在生產車間進行,所有的操作法和工藝設定均與正常生產時相同。有些工廠是由專人負責,相當于一個先鋒小部隊,從前到后(包括織布樣),負責到底。也有些工廠是由各工序的分工合作完成的。
無論哪一種組織生產方式,要保證生產樣的準確性,規范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一環。其中關健的是混棉及并條混色的均勻程度,要通過一些試驗后制定方案。例如混棉就有很多種方式,有人工混棉、專用機器混棉、過兩遍清花設備等混棉方式。根據它們的優缺點結合各廠的品種、設備及場所情況,可采用不同的方式。
值得注意的是 2 個質量控制點,一是,混棉后,混棉的質量需設定專人嚴格檢驗,包括原料顏色、配比、均勻程度等;二是,在條混后的后一道并條(末并條),這時的紗條基本上能代表成紗的顏色,在后道工序中除了支數、捻度能輕微影響顏色外,其它因素可忽略不計。在末并條中取樣,也有一定的講究,應規定取樣的時間、數量、標識方法等。同樣,在這個關鍵監控點上要設專業人員對色把關。